网站导航

新闻中心

主页 > 新闻中心 >

市政供水的二次污染,自清洗过滤器在自来水厂的应用。

时间:2025-07-19 10:55:45 点击次数:0

清晨接的第一杯水,烧水壶底的水垢,热水器里的“红锈水”……这些日常细节,可能藏着市政供水系统的“隐形危机”——二次污染。从水厂到用户家中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自来水可能因管网老化、水箱清洁不到位、施工破坏等原因,再次被细菌、泥沙、重金属等污染物“污染”。而自清洗过滤器的加入,正为这一“脆弱环节”筑牢防线。

一、二次污染:自来水“出厂合格”≠“入户安全”

我国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5749-2022)规定,自来水出厂时浊度需≤1NTU(浊度单位),菌落总数≤100CFU/mL(每毫升菌落数)。但现实中,“出厂达标”≠“入户安全”——据2023年住建部《城市供水水质公报》,全国约15%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二次污染问题,具体表现为:

1.管网“老龄化”:铁锈、泥沙随水流渗透

我国城市供水管网中,使用超30年的管道占比约18%,部分老旧小区甚至存在铸铁管、镀锌管等易腐蚀材质。这些管道内壁会逐渐氧化生成铁锈(Fe₂O₃),脱落的铁锈颗粒随水流进入用户家中;同时,施工挖断管道、维修后未彻底冲洗等,也会导致泥沙、石子等杂质混入管网。

典型案例:2022年杭州某老城区爆管后,居民发现自来水呈“黄褐色”,检测显示铁含量超标5倍,正是管道铁锈脱落所致。

2. 二次供水设施:水箱、水池成“细菌温床”

高层住宅依赖屋顶水箱、地下水池等二次供水设施。若水箱长期未清洗(按规定应每季度清洗一次),或清洗不彻底,水中微生物(如大肠杆菌、总大肠菌群)会大量繁殖;此外,水箱材质不合格(如劣质塑料)、密封不严,还可能混入灰尘、昆虫、甚至动物粪便。

数据警示:2023年南京疾控中心抽检显示,120个二次供水点中,23%的水箱菌落总数超标,其中5%检出致病性大肠杆菌。

3. 消毒余量衰减:余氯“失效”,微生物“反扑”

水厂出厂水通常投加氯气或次氯酸钠消毒,通过余氯抑制微生物滋生。但管网输送中,余氯会与有机物反应(如腐殖酸)逐渐消耗,到达用户时可能低于0.05mg/L(国标要求≥0.05mg/L)。此时,残留的微生物(如贾第鞭毛虫、隐孢子虫)可能“死灰复燃”,引发腹泻、呕吐等疾病。

二、传统工艺的局限:出厂达标≠全程保障

传统自来水厂的工艺以“混凝-沉淀-过滤-消毒”为主,核心目标是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、胶体、微生物,确保出厂水达标。但它存在两大短板,难以应对二次污染:

     无法拦截“动态污染物”:管网中的铁锈、泥沙是“动态混入”的,出厂时水质清澈,但运输中被二次污染的杂质无法被水厂原有滤池拦截;

     消毒效果依赖余氯:余氯衰减后,微生物可能重新繁殖,而传统工艺无法在中途补充消毒或过滤。

三、自清洗过滤器:给供水管网装“移动净水器”,破解二次污染

针对二次污染的“动态性”与“复杂性”,自清洗过滤器凭借精准拦截杂质、自动维护、持续净化三大优势,成为自来水厂的“末端防护盾”。其核心作用可总结为:

1. 工作原理:像“微型净水厂”,拦截管网中的“二次污染物”

自清洗过滤器通常安装在二次供水设施(如水箱进水口、管网加压泵前),通过高精度滤网(可选精度1~50μm,相当于头发丝的1/20到1/1000),配合“自动反冲洗”功能,实现“拦截-清洗-循环”的闭环:

     拦截阶段:管网中脱落的铁锈(粒径约5~50μm)、泥沙(>20μm)、藻类残骸等杂质被滤网拦截;

     清洗阶段:当滤网堵塞导致压力差升高(如达到0.05MPa),设备自动启动反冲洗(高压水反向冲洗滤网),30秒~2分钟完成清洗,杂质排入污水管;

     循环阶段:滤网恢复通透,继续过滤后续来水,全程不影响供水。

2. 核心优势:针对性解决二次污染三大痛点

     拦截铁锈泥沙,提升感官水质:滤网可拦截99%以上>10μm的颗粒(如铁锈渣、泥沙),用户家中自来水不再发黄、浑浊,烧水壶水垢减少60%以上;

     抑制微生物滋生,降低菌落总数:滤网拦截了微生物的“营养载体”(如有机物碎屑),同时减少杂质附着在管道内壁,降低微生物滋生环境;

     延长二次供水设施寿命:过滤后的水进入水箱、管网,减少铁锈、泥沙对管道的磨损,水箱清洗频率可从每季度1次延长至每半年1次,节省人工与药剂成本。

四、真实案例:自清洗过滤器让“黄水”变“清水”

案例1:武汉某老城区——管网改造后,二次污染“清零”

武汉汉阳区某社区建成于1990年,管网为铸铁管,居民长期反映“自来水泛黄、有铁锈味”。2023年,该社区在二次供水泵前加装自清洗过滤器(处理量50m³/h,精度20μm):

     3个月后,居民投诉率下降90%,检测显示铁含量从0.8mg/L(超标)降至0.1mg/L(达标);

     水箱清洗周期从每季度1次延长至每半年1次,年节省清洗费用2万元;

     管网漏损率从12%降至8%,年节水约1.2万吨。

案例2:上海某高层小区——水箱“自净”,菌落总数达标

上海浦东新区某30层小区,屋顶水箱曾因清洗不及时导致菌落总数超标(最高达500CFU/mL)。2024年,物业在水箱进水口安装自清洗过滤器(精度10μm):

     水箱进水浊度从3NTU降至0.5NTU,微生物失去“营养源”;

     连续3个月检测,菌落总数稳定在50CFU/mL以下(达标);

     居民反馈“水口感变甜”,热水器内胆不再频繁结垢。

五、选型与运维:让自清洗过滤器“更聪明”

为最大化发挥自清洗过滤器的作用,自来水厂或二次供水管理单位需注意以下要点:

1. 根据水质定制精度

     若管网以铁锈、泥沙为主,选精度20~50μm;

     若需抑制微生物(如藻类),选精度5~10μm;

     高端小区或医院等敏感场所,可搭配“多级过滤”(如先粗滤再精滤)。

2. 智能运维降低人工成本

选择带PLC控制、在线监测(浊度仪、压力传感器)的自清洗过滤器,可实现:

     实时显示水质数据(浊度、压力差);

     自动调节清洗频率(如水质差时增加清洗次数);

     异常报警(如滤网破损、电机故障),避免漏检。

3. 定期检查确保“长效运行”

尽管自清洗过滤器可自动维护,仍需每半年检查一次:

     清洗集污腔,防止杂质堆积;

     检查滤网是否有破损(如有,及时更换);

     校准传感器,确保数据准确性。

如果您有需求,请跟我们联系!

联系我们

Copyright © 2025 利菲尔特(商标:净美过滤) 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00213号-14  XML地图  

地址:新乡市牧野区宏力大道9号利菲尔特大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