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导航

新闻中心

主页 > 新闻中心 >

反渗透膜的分离原理与脱盐机制

时间:2025-06-23 17:56:45 点击次数:0

反渗透(RO)是一种基于半透膜的物理分离技术,核心是通过压力差驱动水分子穿过选择性半透膜,同时截留溶解盐、有机物等杂质,实现水与溶质的高效分离。其原理与机制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:


一、基础原理:渗透与反渗透的逆转

自然状态下,半透膜(仅允许水分子通过)分隔纯水与盐水时,水分子会自发从低浓度侧(纯水)向高浓度侧(盐水)迁移,直至两侧渗透压平衡,此为“渗透”。若在高浓度侧施加超过渗透压的外部压力(P>π),水分子迁移方向逆转——从盐水侧(高压)向纯水侧(低压)流动,盐水被淡化,此即“反渗透”。


二、核心载体:反渗透膜的微观结构

反渗透的高效分离依赖膜的“选择性透过”特性,其核心是活性层(厚度仅0.1~2nm)。典型膜结构(如聚酰胺复合膜)由外至内分为三层:

    活性层:由交联芳香族聚酰胺制成,形成致密网状孔径(约0.4~0.6nm),仅允许水分子(直径0.27nm)通过,离子(如Na⁺直径0.358nm)因体积接近或超过孔径被限制。

      过渡层:连接活性层与支撑层,缓冲压力并保护活性层。

     支撑层:由聚砜等多孔聚合物构成,提供机械强度,确保高压下结构稳定。


三、脱盐机制:水分子“精准通过”与溶质“全面截留”

水分子通过膜的过程为“溶解-扩散”:高压侧水分子被膜活性层的极性基团(如酰胺基−CONH−)吸附溶解,形成水合层后向低压侧扩散,形成连续水流。

溶质(离子/有机物)被截留的机制包括:

     空间位阻:离子水合半径接近或略小于活性层孔径,但膜活性层的致密网状结构(高交联度)形成“分子筛”,阻碍其通过。

     电荷排斥:活性层通常带负电(如聚酰胺膜),与阳离子(如Na⁺)产生静电排斥,进一步阻止其迁移。

如果您有需求,请跟我们联系!

联系我们

Copyright © 2025 利菲尔特(商标:净美过滤) 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00213号-14  XML地图  

地址:新乡市牧野区宏力大道9号利菲尔特大厦